于布为,1955年生于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麻醉学专家。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师从王景阳教授(硕士生导师)和吴孟超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疼痛诊疗技术研发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麻醉学与危重病学系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住院医师专科化培训基地麻醉科专家组组长。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Anesthesia&Analgesia(中文版)、《上海医学》等杂志副主编,《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Cardiothorasic&Vascular Anesthesia编委。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项。2007年获得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拥有发明专利4项。
“一个不会思考的医生肯定不会是好医生”,于布为教授如是说。
于布为教授是我国知名麻醉学科专家,在他几十年的从医生涯中,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5个小时。他常常凌晨2点钟就起床,因为这段时间是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候,空气最新鲜、背景噪声最低、没有任何人打扰,“我就可以静下心来读读书、上上网、写写东西、改改学生的论文,甚至就是喝喝茶,坐在那儿想事情。”这样的习惯让于教授比别人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从而也使他对自己的专业有更深入的见解。
在大多数人看来,麻醉科医生既不需要像外科医生那样小心翼翼地进行手术操作,也不需要像内科医生那样不停地在药物与疾病之间进行权衡,更多的时候他们都是待麻醉药物起效后就安静地坐在麻醉机后面,似乎就是打一针让患者入睡后,他们的主要工作就结束了。而实际上,麻醉科医生的工作并没有那么简单。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医生而言,麻醉科医生最主要的特点是他们有娴熟的抢救生命的技能。在旁人看似简单的麻醉操作中,往往伴随着很高的风险。
换句话说,麻醉学科是日常临床诊疗科室中风险最高的学科,也因此,使得麻醉科医生成为所有学科医生中,抢救知识最全面、抢救技能最娴熟、抢救成功率最高的医生。
作为一名麻醉学专家,在多年的医务工作中,于教授不仅救治了许多患者,还培养、带领着麻醉学领域的新生力量们,看着他们成长、成熟。于教授认为,一个麻醉医生的早期发展阶段应该是熟练掌握各项技能的阶段,如果不会打针、不会气管插管、不会动脉穿刺和深静脉穿刺,就失去了抢救患者的有效手段,那么在抢救患者时无论你学识多高都没用。
而低年资主治医生阶段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临床麻醉中对各种危重、疑难病例的处理。到高年资主治医生阶段就应具备处理各种各样复杂、疑难、特殊手术、特殊患者的能力。进入高级阶段(副高、正高)以后,就应该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类疾病方面有特殊的专长,应该有自己的科研方向和课题。
此外,从思维的培养方面,于教授认为应该敢于挑战现有的教科书,有自己的想法。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对于教授来说,“胡思乱想”是科研突破、创新的前提。因此,在教育学生时,于教授着意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这要比把教科书、指南背得滚瓜烂熟要好得多”。
乐于看书,善于思考,大胆创新。
于布为教授不仅是麻醉领域的领跑者,更是麻醉领域的思想者。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麻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新理念,包括对全身麻醉本质的探讨、诱导期高容量填充以恢复因麻醉后血容量扩张所导致的相对血容量不足、苏醒期意识恢复前监测、麻醉无禁忌、麻醉过程同时是治疗过程、麻醉治疗学——以麻醉手段治疗特定疾病等。虽然每一个新理念的提出都伴随着全国麻醉界的巨大反响和争议,但随着麻醉学科的进步和大量的临床实践,充分证明了于布为教授观点的正确性和预见性。
这些理念,不仅推动了中国麻醉工作者对麻醉本质的认识和思考,更从思想上解除了很多根深蒂固的旧观念的束缚,使麻醉彻底突破了极限生理年龄的所谓“禁区”,顺应了中国手术科室各学科进步的要求,不仅使麻醉学科迈上了新的台阶,也有力地推动了临床医学各学科,特别是手术科室的巨大进步,使很多已经失去手术治疗机会的患者因为麻醉和手术的进步而重获新生。
在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10届主任委员期间,于布为教授为麻醉学科提出了自己的愿景,麻醉学科应该成为:推动“舒适化医疗”发展的主导学科;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提高医学工作效率的枢纽学科;协调各科关系的中心学科;为社会熟知和认可的重点学科。这一愿景,高度凝聚了中国麻醉界的共识,为学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任主任委员期间,于布为教授为学会制定了14项工作计划,其中最主要的是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培训基层医院的麻醉科主任的“群安计划”。通过遍布全国的23个培训基地,到目前为止已培训了1 000多名基层科主任,在短时间内扭转了基层医院麻醉科安全风险高、服务能力不强的局面,受到原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有关领导的表彰。
在对外扩大交流、扶持青年领军人才到国际顶级实验室培训等方面,于教授也做出了突出成绩。由于他的努力,中国麻醉界有多达6位教授同时于2012年世界麻醉协会联盟年会上进入该联盟各委员会担任委员。他也获得德国麻醉与ICU学会名誉会员荣誉和日本麻醉学会第60届年会颁发的海外特别贡献奖。同时获选为中国麻醉医师奖首批5名获奖人之一。